秦豫又增大IP:《两都赋》之《乡关何处》新书分享会在西安举行

新浪陕西
关注8月23日上午,《两都赋》之《乡关何处》新书分享会在西安古都文化大酒店拉开帷幕,倡导主题:“乡音 乡情 乡愁 乡聚 相融”。这部由河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百万字力作,聚焦百姓“生存与文明”,以宏阔视角铺展豫陕两省百姓在大历史中的命运变迁与文化交融图景,既是跨越地域的时代画卷,更成为百年前豫陕大移民与文化交融的标志性IP。


主持人(左一)、 作者之一刘乃艺(左二)、戏曲顾问潘雪芬(左三);责编党华(右二);作者之一书石(右一)
该书以20世纪20年代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为背景,围绕洛阳偃师周、祁两大家族的命运轨迹,以双线交叉融合的叙事手法,全景呈现特定时代“众生相”的生存状态与命运抉择。两个家族从洛阳辗转西安的历程,正是当年豫陕大移民的真实缩影——字里行间,中原百姓被时代洪流裹挟却艰难前行的模样跃然纸上,闪耀着普通人身上高贵的人格光辉、温暖的人性温度与深沉的民族精神。


作者之一刘乃艺为读者签名
作为融合历史与文化的创作,书中两大家族及主要人物均有现实原型:他们本是民国时期洛阳偃师人,1942年大饥荒前后逃难至陕并在西安落脚,其人生关键事件、家族命运变迁等核心内容,均基本遵循原型轨迹,作者在丰富素材上做了文学提升,让作品引发广泛情感共鸣。

作者书石之一分享创作感受

到场嘉宾
值得关注的是,该书还清晰勾勒出了现代豫剧的形成及河南曲剧从诞生到传遍豫陕两省的轨迹。男主人公周钧儒的原型自幼热爱“洛阳曲子戏”,逃难至陕后组建戏班传唱曲剧,还邀请名角赴西安搭班,为曲剧在陕扎根筑牢根基,另一主人公杜景箴原型为“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他大刀阔斧改革豫剧,推动这一剧种从“下里巴人”走向“大雅之堂”。

戏曲顾问潘雪芬(右二)与她的学生常春荣(左一)、何翠萍(左二)、朱凤英(右一)即兴表演豫剧名段

作者之一刘乃艺演唱秦腔
分享会上,多位与作品原型有着相似命运的嘉宾讲述了背后故事。原西安狮吼豫剧团表演艺术家、小说主要素材提供者潘雪芬虽已八旬高龄,忆起幼年经历仍感慨万千;刘乃艺身为周、祁两大家族后人,策划创作十多年才迎来作品面世;书石直言,真实是作品最强大的生命力,能接触并创作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是极难得的经历;本书策划及责任编辑党华也透露,审阅稿件时曾多次被书中人物与故事打动,出版社将在纸质书基础上推出电子版、有声书等,未来更期待这一豫陕大IP能改编影视、搬上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其魅力。据刘乃艺介绍,《两都赋》之《乡关何处》将形成“图书+有声读物+短视频+话剧+影视+大文旅”的IP矩阵。目前,图书出版已完成,有声读物与短视频将陆续上线,影视改编正在策划推进中,未来将打造为跨地域、跨媒介的民生文化项目。


责编党华分享与二位作者的合作感受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陕西省华岳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公司总经理、古都文化大酒店总经理代蓓对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他表示,“两都”即洛阳与西安,古都文化大酒店作为西安文化地标,在此举办新书分享会,恰是两都文化交融的象征,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活动现场,陕西省政协巡视员、省政协文史馆代表,省民俗协会会长,以及书画家、知名作家、戏曲名家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活动中,到场豫剧与秦腔艺术名家现场联袂献艺,精彩的表演与热情的互动,让这场新书分享会满溢着“乡音乡情”的融融暖意。正如众人所感:生存与传承,是每一代人都绕不开的人生课题。回望百年前祖辈走过的峥嵘岁月,那正是我们脚下道路的源头,更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来时坐标。






现场嘉宾互赠礼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