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很不错 陕西考古也不弱!

陕西广播电视台
关注近期,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范围内,勘探发现各类古代文化遗迹4600余处,其中包括各时期古墓葬3500余座。你以为这是突如其来的考古收获“大爆发”?像这样的事,对陕西考古来说算是“家常便饭”了。2020年一整年的时间里,西安平均每天可以发现10座古墓,以至于网友们常常调侃:“在陕西,比施工队更忙的是考古队!”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蓝田猿人遗址、杨官寨遗址、法门寺地宫、周原遗址、石峁遗址……一个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都是陕西考古工作者亲手发掘出土。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走近陕西考古,探索中华文明。

几个月连续不断地考古发掘,位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范围内的几百座各个时期的墓葬,在考古工作者的手铲下“重见天日”,揭开了他们被泥土掩埋了许久的神秘面纱。随着数千件文物的出土,一个从战国到明清的大型古墓葬群呈现在了大众的视野当中。

“只要开挖,地下就有。”主持人跟随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明,来到了一座正在抢救性发掘的唐墓之中。

为了避免塌方,保证墓葬的稳固性,在修建的时候,唐代的陵墓一般都会修建天井,而天井的数量,代表着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节目中呈现的“康善达墓”就有五个天井,在唐代,这是高级官员才能拥有的墓葬天井数量。

据墓志记载,康善达是初唐时期的一个马政官员,家资饶富。马在唐代属于战略资源,所以唐代的养马都为官方经营,而康善达就是马场的主官。在他的墓道左右侧,分别绘制着《胡人驯马图》和《胡人牵驼图》,这两幅壁画的出土,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康善达的工作日常以及生活。

《胡人驯马图》(唐 康善达墓壁画)
《胡人驯马图》展示了胡人驯马时的场景,动态感十足。


《胡人驯马图》(局部)
除此之外,在康善达墓的壁画里,还出现了以正面示人的马和以背面示人的“灵缇”形象,这些描绘方式在唐朝的绘画中非常少见,展现出了“接地气”的生活情趣。

《胡人牵驼图》(唐 康善达墓壁画)
“鹰钩鼻”、“毡帽”、“长皮靴”······在康善达墓《胡人牵驼图》中,刻画出非常鲜明的胡人形象,这些画中的胡人牵着骆驼,带着货物,展现出一幅开放、包容的大唐气象。

在惊叹于古人生活场景跃然眼前的同时,如何将这些壁画妥善的保存,成为了考古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一场针对壁画所展开的手术在这里开始了。从刷胶、贴布、烘干再到夹板加持,在一系列精细的作业之后,这些壁画“脱胎换骨”,以最精美的形象与世人见面。

陕西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

在陕西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文物保护实验室,文物修复师们将出土的青铜器、鎏金器物表层的杂质和钙化土一点点清理。

博物馆展示的精美文物背后,是一群身上沾满泥巴与汗水的考古人。在考古现场,伴随他们的只有泥土与寂寞。

2013年,陕西考古研究院一级技工张锦阳参与一处宋金墓地的考古现场发掘,他们的驻地是一处窑洞。恰逢持续的降雨天气,窑洞的墙皮因为雨水的浸泡产生了脱落,驻地满是淤泥。虽然考古是一项需要有耐心与毅力,常常风餐露宿的工作,但近年来,考古成为了公众持续关注的热点,成为了很多高分考生填报专业的第一志愿。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看来,“考古从一个绝学进入显学,离不开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增强。在强大的经济基础的支撑下,我们有力量保护文化遗产,我们能更好的追溯历史,展望未来。”

陕西考古队在吉尔吉斯斯坦进行文物发掘交流,考古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拔地而起的恢弘建筑代表着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而那些深埋地底的灿烂遗宝则见证着文明在这里发芽生根。走近考古,溯源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