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檐上的文脉|漫步皇城相府 解码青砖上的明清文脉备忘录

新浪陕西
关注或许多数人听闻皇城相府,源于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阅官陈廷敬的传奇故事;又或是通过王跃文笔下《大清相国》,认识了这位在复杂官场中始终坚守清廉自守、公正严明的一代名相。而这座位于沁河沿线、极具东方韵味的古堡——皇城相府,正是陈廷敬的故里。

图为皇城相府。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李柯薪 摄
如今,皇城相府已然成为晋城乃至山西的5A级龙头景区。这座凝固了明清两代历史风云的城堡式建筑群,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静静诉说着陈氏家族五百年的兴衰荣辱,堪称一座鲜活的历史博物馆。它依山而建,枕山临水,凭借独特的建筑风貌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专家赞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这座占地4.8万平方米的皇城相府,由内城“斗筑居”和外城“中道庄”两座城堡组成。其中,“中道庄”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并御赐“午亭山村”匾额,故而得名“皇城相府”。踏入中道庄,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冢宰总宪”石牌坊。这座四柱三门、雕刻精美的牌坊,乃是康熙御准所建,其上镌刻的文字,生动记载着陈氏家族自明孝宗至清乾隆年间的辉煌:41位贡生、19位举人、9位进士、6位翰林,“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名不虚传,“父子翰林”“兄弟翰林”的盛况更是传为佳话,尽显北方文化巨族的风范。

图为皇城相府内一角。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李柯薪 摄
皇城相府的建筑布局严谨,功能齐全。16座院落、640多间房屋错落有致,12米高的城墙环绕四周,千米的周长与7座巍峨城门,将其构筑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这种巧妙融合防御与居住功能的官宅建筑,在我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别具一格。
若说皇城相府最令人瞩目的建筑,非高达7层的“河山楼”莫属。这座建于明末的“摩天大楼”,不仅是家族荣耀的象征,更是抵御外敌的坚固堡垒。楼内水井、碾磨、通风口、烟道、暗道等设施一应俱全,战时可容纳八百余人避难。它不仅见证了陈氏家族在动荡岁月中守护血脉的坚韧,更彰显出古代工匠非凡的智慧与长远的眼光。

图为皇城相府内特色建筑。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李柯薪 摄
除河山楼外,藏兵洞、大学士第等特色建筑同样值得细细品味。这些建筑将军事防御的实用性与官宦宅第的典雅完美融合,布局严格遵循“前堂后寝、尊卑有序”的礼制,承载着陈氏家族的教育理念与科举文化。漫步相府内,御书楼上康熙御笔亲题的“午亭山村”匾额熠熠生辉;祠堂中陈廷敬的画像庄严肃穆,无声诉说着一代名相的传奇人生;书院内,仿佛还能听见陈氏子弟朗朗的读书声。砖雕、木雕、石雕等古代建筑艺术精品随处可见,每一处院落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每一块青砖都沉淀着明清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每一个牌匾都留存着历史的温度。

图为《康熙字典》部分展品。黄河新闻网晋城频道 李柯薪 摄
在文旅发展的道路上,皇城相府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景区十分注重文化场景与生态的开发,精心打造了《迎圣驾》实景演出及《再回相府》沉浸式剧目等经典文化节目。斥资10多亿元,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演艺节目及业态提升工程。凭借这些努力,在2024年5A级景区品牌传播力TOP100榜单上,皇城相府生态文化旅游区一举夺得第13位的佳绩。
依托皇城相府这一金字招牌,皇城村成功实现从煤炭经济向综合旅游区的转型。这几年,通过推出大景区建设和“五村联建”模式,带动周边郭峪等五个村庄协同发展、共同富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堡+文化+生态”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龙头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来源:黄河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