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首次考古发掘唐代塔墓
西安发布
关注张家坡墓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街道张家坡村东,北邻韩森东路、南邻安泰路、东邻浐灞第二十三小学,东距浐河约1.2千米,西距韩森寨战国秦陵约2.2千米。2025年5月至10月,为配合西安浐灞国际港管委会土储部门用地需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古代遗迹566处,其中,战国墓葬309座、车马坑1座;唐代墓葬214座;还有少量汉代、隋代、宋代、清代墓葬和灰坑。出土器物1169件(组),以陶器为主,器型主要有鬲、罐、壶、盆、俑等。
张家坡墓地遗迹平面分布图
战国墓葬以东西向竖穴土坑墓为主,占比95%以上。葬式以屈肢葬为主,有少量直肢葬。随葬器物主要有陶鬲、罐、盆等。从墓葬形制、葬式和随葬品组合来看,墓主多为秦人。陪葬品形制和组合与任家咀墓地第四期极为相似,年代主体应为战国中期,有个别墓葬年代可到战国早期。墓葬之间打破关系极少,墓地东部墓葬方向多大于270度,西部多小于270度,应为一处有规划的公共墓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墓地中还分布有25座积石墓。这些墓葬的墓向、葬式、随葬品均与其他墓葬无异,但在生土二层台上或墓底放置大量河卵石。这种积石现象在浐河流域战国秦墓中多有发现,如此集中出现还属首次。
M68,竖穴土坑墓,方向 295度。平面呈长方形,长3.56米、宽 2.48米、深3.26米。壁面平整垂直,口底同大。距墓口1.7米处有一周二层台,东宽0.48~0.50米、南宽0.30~0.34米、西宽0.36~0.46米、北宽0.32~0.33米,台面上放置有大量河卵石。二层台下0.20米处陪葬兽骨一具。葬具为一椁一棺,仅残留木痕。椁长2.70米、宽1.80米、高1.56米。棺长1.66米、宽1.26米、残高0.50米。人骨保存极差,葬式为侧身屈肢葬,头西面南,上肢合拢于胸前,下肢蜷曲拢于腹部。墓底平铺大量河卵石,厚0.06~0.20米。
M68
M68器物组合
M484,竖穴土坑墓,方向 276度。平面呈长方形,长3.00米、宽 2.22米、深4.50米。壁面平整略有外扩,口小底大。距墓口2.82米有一周生土二层台,北宽0.24~0.30米、东宽0.52~0.60米、南宽0.24~0.34米、西宽0.50~0.56米。葬具为一椁一棺,仅残留木痕。椁长2.46~2.48米、宽1.74~1.80米、高1.68米。棺长1.42米、宽0.70米、残高0.50米。人骨保存极差,葬式不详。墓底平铺一层河卵石,厚约0.28米。
M484
M484器物组合
M487竖穴土坑墓,方向288度。平面呈长方形,长3.50米、宽 2.40米、深4.96米。壁面平整略有外扩,口小底大。距墓口3.10米有一周生土二层台,北宽0.34米、东宽0.40米、南宽0.34米、西宽0.38米。葬具为一椁一棺,仅残留木痕。椁与二层台间填有熟土,形成三层台,台面距二层台0.70米,西宽0.70米、北宽0.14米、东宽0.42米、南宽0.30米,其上放置有大量河卵石。椁长1.88米、宽1.46米、高0.80米。棺长1.70米、宽1.20米、残高0.40米。人骨保存极差,葬式不详。墓底平铺一层河卵石,厚约0.16米。
M487
M487器物组合
唐代墓葬以南北向斜坡墓道洞室墓为主,占比98%以上。其中,M144为一座东西向斜坡墓道砖室墓,盗扰破坏严重,方向96度,残存长度8.10米。墓道位于墓葬东部,平面略呈长方形,壁面微斜较规整,口大底小,上口残长1.30米、东宽0.90米、西宽1.12米、深0.80米。现存2级台阶,第一级阶面长0.90~0.92米,宽0.30米,高0.3米,第二级阶面长0.92~0.94米,宽0.30米,高0.30米。
第二级台阶下为斜坡道延申至甬道,墓道底西宽1.00米、东宽0.90米。甬道平面呈梯形,东连墓道,西连墓室。长1.38米、西宽1.60米、东宽1.46米。底部平铺方砖,横向三排错缝铺成。方砖尺寸为0.32×0.32×0.06米。墓室平面呈略带弧度的方形,长2.70米、宽2.80米,直壁,残高0.78米,顶部已塌。墓壁为青砖“丁”字形砌筑。墓室南、北、西三面有白色地杖层,厚度0.01~0.02米。棺床位于西壁下,三层青砖平砌而成,南北长2.10米、宽1.2米、高0.16米,侧面饰有6个壸门。墓室周围发现长5.40米、宽5.80米、深1.00米的夯土基址,夯层明显。
基址中出土一块刻有唐代“开元三大士”之一不空法师译本《佛顶尊胜陀罗尼》的石碑,为西安地区首次发现。从营建过程、墓葬形制、塔基尺寸及出土刻经碑等方面来看,M144与河南登封法王寺二号塔地宫十分相似,应为一座唐代塔墓。
M144
M144墓室
M144墓室南壁及夯土基址
M144出土刻经碑
张家坡墓地墓葬分布密集、时代跨度大,是研究西安东郊地区战国至清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考古资料。其中,战国积石墓和唐代塔墓尤为引人注目。
在浐河流域以往的考古工作中,战国时期积石墓仅有零星发现,而像张家坡墓地这样集中出现的情况尚属首次。目前考古研究表明,由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在战国时期流行积石墓的葬俗。本次发掘的积石墓,在形制上与中山国灵寿城、行唐故郡周边同时期的积石墓存在一定相似之处,墓主可能为鲜虞或白狄族(后)裔。值得注意的是,张家坡墓地积石墓墓主在葬俗上采用了秦人特色的西首、屈肢葬式,并随葬具有秦文化特征的器物。这一现象或反映出这些少数族裔长期生活在秦地,受秦文化影响逐渐产生了文化认同。墓中保留积石的做法,则可视为他们对本族先祖文化传统的一种延续与精神寄托。这批战国积石墓,为研究秦人人群构成、文化认同等问题提供了宝贵材料,是中华文明统一性、包容性特质的有力实证。
唐代塔葬,随着三阶教在唐代流行而逐渐盛行,不仅僧侣死后起塔埋葬,一些俗家信徒也起塔陪葬在其敬重的僧人墓塔边。M144是西安地区首次经科学考古发掘发现的唐代塔墓,为研究佛教信仰与中国传统观念的融合过程提供了重要材料,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实证。同时,出土的不空版《佛顶尊胜陀罗尼》刻经碑对研究《佛顶尊胜陀罗尼》在中国的流行及勘正《大藏经》中的咒文记载有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