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患者“换心”重生 交大一附院重启心脏移植打开“生命通道”

新浪陕西健康频道
关注8月28日,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批心、肺移植资质后,心血管外科重启心脏移植技术,为一名25岁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成功实施“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
自2005年医院首例心脏移植手术以来,心血管外科不断创新技术、突破挑战,取得多项骄人成绩。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是医院心脏移植史的又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心脏移植开始作为医院的常规手术正式应用于临床。随着心、肺移植资质的获批,交大一附院成为了具有心、肝、肺、肾四项大器官移植执业资格的医院。

重度心衰、心脏肥大,25岁小伙命悬一线
家住汉中市的小张(化名),2年前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两年来间断出现胸闷气短伴头晕,休息后能够缓解,便再未进行治疗。前段时间因劳累后再次发病,气喘明显加重,不能平卧,只能坐着休息。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心超显示:心脏射血分数(EF)17%,左室功能显著减低,主动脉瓣、二尖瓣大量反流。由于病情复杂危重,当地医生给予对症治疗后,效果并不理想。8月23日,小张的心衰症状再次加重,氧饱和度进一步下降。医生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并下达病危通知书,建议家属尽快转运至上级医院治疗。家属心急如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在当地医院的帮助下,联系到了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闫炀主任。接到求助电话,闫炀主任积极响应,统筹协调。当天下午,郝军军、邓超、刘锋锋、钟亮四名医生集结出发,携带ECMO、呼吸机等全套抢救设备赶往汉中,全面评估后,将患者经120转运至医院心血管外科ICU。

入院后,小张的急性心衰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无法逆转预后。心血管外科团队再次为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多次复查心脏超声显示:EF仅15-20%,主动脉瓣极大量反流,反流面积达51cm²。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主动脉瓣、二尖瓣关闭不全。经心血管外科专家团队反复评估与讨论后,最终明确:这颗比常人大三四倍的心脏,已“病入膏肓”,想要彻底治愈,唯一的方法就是心脏移植。这个消息对于小张一家犹如晴天霹雳,没想到才20多岁的年纪,病情竟严重到需要换心脏的地步……
日夜守候,终见曙光
“无论如何,只要能救活他,什么都是值得的。”8月25日,在征求小张和家属的意愿后,心血管外科移植团队将患者信息上报至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登记,等待心脏移植供体。一“心”难求,等待的过程漫长而煎熬。小张的病情急转直下,且进一步出现肾功能、肝功能异常等情况,医护人员积极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辅助呼吸,继续强心、利尿等药物对症治疗。多耽误一天,小张的生命就多一分危险。家属在监护室外日夜守候,一门之隔,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煎熬;医护人员24小时守在病床前,不敢有丝毫懈怠,一边治疗和鼓励患者,一边密切关注COTRS系统的推送信息。幸运的是,短短两天后,便等来了供体的消息。
争分夺秒,心脏成功复跳
8月28日凌晨五点,心血管外科接收到医院OPO办公室发来的器官预分配通知:小张有望移植一位脑死亡患者捐献的心脏,而这颗“救命心脏”恰好也在西安市。心血管外科心脏移植团队立即启动紧急协调机制,联系供体所在医院对移植心脏进行评估,并联合多学科为心脏移植手术做周密准备。同时,OPO派出转运供体的专业团队。
06:42,COTRS系统将供心分配给了小张
08:05,捐献者被平安转运至医院手术室
09:22,捐献者的心脏从体内摘除
09:40,闫炀、李勇新、郑建杰、郝军军、郭锋伟等医生成功将小张的病变心脏切除
10:37,移植心脏复跳
14:15,在麻醉手术部、超声医学科等多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联合ECMO辅助手术顺利结束。术后患者各项指标良好,送往ICU进一步治疗。


手术顺利完成,只是治疗成功的一半,术后“磨合期”更为关键。
由于心脏移植术后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为帮助他顺利渡过艰难的“恢复关”,心血管外科监护室成立专门的心脏移植术后监护小组,对患者实施专业精细化管理。支气管镜治疗、俯卧位通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监测心脏、肝肾功能及感染指标,随时作出个体化调整。
在医护人员精心监护和治疗下,小张术后当天恢复意识,第二天顺利撤离ECMO,拔除气管插管,生命体征平稳,重获新生。

此例手术成功,也重启了交大一附院心脏移植之路。每次“换心”都在创造生命延续的奇迹,这样的奇迹之路,映照着交大一附院人数十年的坚守。
多学科协作硬核保障
心脏移植扬帆再起航
早在2005年,在王春生教授、董念国教授指导下,医院便成功实施了首例心脏移植,并于2017年、2018年成功实施第二、第三例心脏移植手术。随后因资质原因暂停了心脏移植手术的开展,在这期间,心外科团队苦练内功,成为了医院发展势头最强劲的科室,科室年门诊量1.3万人次,年手术量1500余例。其中IABP辅助30余例,ECMO100余例。四级手术占比95.29%、术后生存率98.28%。2021年11月,成功研发国内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体外膜肺氧合装置并率先应用于临床。ECMO技术(体外心肺支持)截止目前已救治快600例危重症患者,救治总脱机率达60%以上,生存率达50%以上,救治水平位居西北第一、国内前列。2022年,科室自主完成西北首例无外力支持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标志着医院在终末期心衰治疗领域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心血管外科是最具挑战、最高难度的医学领域,心脏移植更是器官移植金字塔的塔尖,被称为“医学皇冠上的明珠”。在心血管外科闫炀主任看来,“唯有攀登,才能向上;唯有挑战,才能超越;唯有合作;才能共赢。”心脏移植需要高超、精细的外科技术,更需要多学科联合作战和精细化的管理与组织保障。心脏移植手术的开展,离不开优秀、完善的OPO(人体器官获取组织)管理组织和伦理委员会、成熟的多学科协作配合机制、先进、完善的移植相关检测技术和健全的心脏移植相关制度,医院起步较早且实力强大的肝肾移植中心为心脏移植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2021年3月12日,交大一附院捐献器官获取与分配科成立,实现了院内器官捐献专业化、OPO学科化、器官移植学科体系化的发展,制定了包括工作管理、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规范、标准、流程、伦理、疫情下工作规范等快100份制度文件,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为开展心脏移植工作,医院成立了以心血管外科为主体,麻醉科、外科ICU、心内科等部门组成的多学科心脏移植专业团队,团队成员分工细化,相互协作,每个环节都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把控。目前该团队能够独立完成心脏移植受体选择准备、供体获取、麻醉、手术及术后康复的全程管理。作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候任主委单位,交大一附院移植团队正开足马力助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瞄准器官移植关键领域的卡脖子问题,致力在低温/常温器官保存液研制及设备研发、国人HLA抗原频谱及细胞库建立和免疫抑制药物的细胞膜色谱分析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攻克技术壁垒,突破国外垄断。促进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对器官移植挽救生命的需求。实现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体系。目前,陕西省约有51万的心力衰竭病患,快15万人处于终末期心力衰竭,等待心脏移植及终末期有效的干预治疗,而每年实际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不足20例。随着我国器官捐献管理与规范进一步完善和心脏移植技术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将会得到规范诊疗,让生命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