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陕西 资讯

外国专家:面条源自中国 通过丝路最终传入意大利

阳光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中国、阿拉伯及意大利都声称是面条的发源地,那么到底谁才是真的呢?11月8日在亚洲食学论坛上,多位专家给出了答案,面条起源于中国,由丝绸之路传到西方。

2014亚洲食学论坛还原世界最早面条“喇家索面”,外国专家认为:

面条源自中国 通过丝路最终传入意大利

中国、阿拉伯及意大利都声称是面条的发源地,那么到底谁才是真的呢?11月8日在亚洲食学论坛上,多位专家给出了答案,面条起源于中国,由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实习记者 李莹/文 记者 张洋/图

“中国面条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意大利”

首先给出面条起源于中国的是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名誉馆长石毛直道先生,他认为,意大利的面条是通过丝绸之路由中国传入的。

他说,小麦是新石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培育出来的一种谷物,经过丝绸之路引入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后来,一种高效的谷物碾磨工具旋转手推磨盘通过丝绸之路从 西部地区传入中国。“当时,欧亚大陆西部地区加工小麦粉最重要的方法是烘焙面包。此时的中国,‘蒸’已经是较为发达的烹饪技巧,所以想出了蒸馒头或者包包 子的办法。”

“我个人认为,面条是由中国经由丝绸之路传到欧洲周边地区。”石毛直道先生指出,意大利像东亚一样是面食十分普遍的地方,拉伸面粉团做成的食物统称为“意大利面食。”

“中国与意大利之间是贯穿中亚和西亚的丝绸之路,维吾尔语中面条叫做“laghmen”,乌兹别克语和吉尔吉斯语叫做“laguman”,塔吉克语和土库曼语称为“lagman”,这些相似的词语来自当时汉语的“拉面”一词。”

当面条贸易经过丝绸之路抵达波斯文化圈时,人们称其为“richta”。也就是阿拉伯文化中所说的“itriya”。12世纪的阿拉伯地里学家 阿尔·依德利西讲到“itriya”产于意大利半岛最南端的西西里岛,出口至意大利及其周边地区,阿拉伯人曾一度统治西西里,“所以我个人认为,由此可以 推断出,源自中国的面条,通过丝绸之路,抵达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区,然后传入意大利。”

青海喇家遗址考古发现迄今最早面条

随后,面条起源于中国这个结论也被浙江工商大学赵荣光教授所证实。他说:“在2002年的发掘工作中,喇家遗址20号房址地面出土了一碗面条状遗物。根据有关专家的鉴定分析,出土的面条状遗存是小米做成的面条。这被认为是迄今最早的面条遗存。”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黄河北岸的阶地上,是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面积20万平方米,距今四千年左右,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灾难遗址,有“东方庞贝”之称。

“出土时,红陶碗倒扣于地面上,碗上积满了泥土,在揭开陶碗时,发现碗里原来存有遗物,直观看来,像是面条状的食物。但是已经风化,只有像蝉翼一样薄薄 的表皮尚存,不过面条还依然保持着卷曲缠绕的形态。面条全部附着在后来渗进陶碗里的泥土之上,泥土使陶碗密封起来,陶碗倒扣,因此有条件保存下来。”他 说。

现场成功复制4000年前的“喇家索面”

根据人们对面条以小麦为原料的思维定式,学界对这碗小米面条存疑,因为粟、黍粉难以抻拉成形。赵荣光教授认为,出土的4000年前的小米面条, 其准确定义应当是“喇家索面”,意指“喇家出土的小米粉条状食品”。这个概念首先基于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索面”,即中华面条的真正祖本应当是人手揉搓而成 的“索面”。

在今天的晋、陕、甘、宁、蒙等广大地区的农村,仍然可见手搓荞麦、粟黍、玉米、高粱等谷粉条煮食的习俗。因为这些谷类糯性差,不适于像小麦粉那样擀、抻成 细线状长条。“我们对‘喇家索面’的形态进行多次模拟实验,实验以粟和黍为原料,并添加西北当地特有的植物沙蒿的籽,分别用烫面法、发酵法和挤压法加工进 行模拟再现。”

现场,工作人员成功复制了4000年前的“喇家索面”,赵荣光教授将其送给了现场嘉宾,称:“我们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将材料带回去进行试验论证。”

面条多为条形 缘于喇家人脑中线条的概念

“从喇家遗址发掘现场得到的信息,这碗面条非常整齐,似乎是一根50厘米长的完整面条。于是,我们对‘喇家索面’作为日常食品与非日常食品的语境进行比 照,4000年前的喇家人如此费时费力地刻意制作这样一碗工艺精细、难度极高的均匀而绵长的条形食品,极有可能是为了祭祀鬼神的特殊目的,而祭祀语境下的 索状条形食品,其寓意应当和早期人类对河流、绳索与日常食生活的紧密联系不无相关。”

中国的面为什么多为条形状的呢?赵荣光教授说: “喇家人脑子里有线条的概念,河流在他们的抽象思维中就是条形。后来又发明了渔网,渔网也是线条。为什么中国人对龙很崇拜?因为他是线条状。线条是喇家人 脑海中的概念、寄托、甚至是生命,也是和祖先紧密联系的重要纽带。于是,中国人有了条形制品——‘喇家索面’。”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