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地窑民居”悄然隐退 保护开发成当务之急

陕西传媒网
关注
柏社村四位老人闲来无事,坐在地窑门前晒太阳拉家常

柏社村郭家地窑外景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距三原县城25公里,位于新兴镇西北部,有一个柏社村,村内有225院地窑,是陕西遗留规模最大的地窑村。
所谓地窑,就是先将平地挖下一个方形或长方形的地坑,然后将四壁掏成窑洞,形成一个独特的四合院。过去,柏社村大多数村民居住在窑洞,如今仍旧居住地窑的仅剩25户人家,且以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为主,形成“人去窑空”的状况。
近日,记者来到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深入了解了这种古老村落的历史渊源、风土人情和建筑风格,切身感受到了传统地窑和现代民居的优劣,如何保护开发利用地窑民俗文化已成当务之急。
225院“地窑”只有25户人家居住其间
三原县柏社村地窑主要集中在该村1组到10组,除了村里已经改造、保留完善的10院地窑,其余都在距此一公里外的新兴原上,大多已经荒废,很少有人居住。
从柏社村街道十字向西步行1000米处,记者来到一组村民郭正顺家的地窑院子,从上往下鸟瞰,只见口字形结构的院子呈正方形,院中是一棵几十年树龄的核桃树,树干上挂着金黄色的玉米棒,4位老人正坐在窑洞前,一边拉着家常,一边安逸地晒着太阳。
记者从南边入口处依阶而下,走进这个距地面六七米深的院落。今年78岁的郭正顺老人,见客人进门热情地让座倒茶。郭家一共有8孔窑洞,正面一孔窑住人,里边是火炕,炕上边摆放着被褥;进门处摆着桌子、凳子、暖瓶、茶壶,非常简朴,屋里没有空调,也没有生炉子。据说窑洞冬天温度在摄氏19度以上,而夏天非常凉爽,需要盖薄被子。从正房出来,旁边一孔窑洞暂时没有住人。西边窑洞是厨房,东边是库房,南边是厕所,整个院落的布局合理有序。
据郭正顺老人说,他从小就住在这里,记不清楚这些窑洞是爷爷还是爸爸手里修建的。由于时间久远,当时都快成危房了,现在的窑洞是2010年新兴镇政府帮助他们翻修改造的。郭家有三儿一女,女儿出嫁了,儿子们分家另过,如今都搬出去了,住上了新房,平时就他和老伴居住在这里。儿孙们劝他们搬上去,和他们在一起过日子,可两位老人舍不得这块冬暖夏凉的“风水宝地”,一直坚持住在地窑里。
柏社村三组73岁的郝正有老人,原先也住在地窑里。由于家里人口太多,地窑住不下,上世纪90年代,分家另过,盖了三间平房,他从地下搬到了地上,现在和儿子住在一起,他家的8孔地窑,空无一人,成了当地地窑建筑风俗文化保护院落之一。
目前,柏社村内保留窑洞780院,有225院下沉式窑洞四合院,保存完好的地窑134院,废弃地窑52院,经常有人居住的地窑只剩下了25院。
老人固守地窑成“最后的守望者”
地窑又称地坑,属于渭北塬上乡土建筑的一种,地窑四合院民居,一般占地面积二三亩,呈矩形或长方形,建成6孔或8孔窑洞。窑洞挖好后,安上门窗,抹上泥巴,用土坯垒一个土炕就可以住人了。住人的窑洞按照老幼尊卑排列,灶台和土炕相通,大多设在老人的窑中,然后是库房、牲口饲养室、厕所,院内种植树木、花草。进院门的通道顶部大多为土坯结构,通道从上至下,十米来长。这里的地窑年代久远,大多是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也有百十年的古窑,地窑多为七八米深,也有十二米深的,保持着原始古朴之风,有的已经废弃,有的经过翻修改造仍旧住着人家,但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他们固守地窑成“最后的守望者”,而中青年人已分家另过,早已搬进了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的新居。也有人因为家庭生活困难,无钱盖新房,只能暂时居住于此。
由于地窑占地面积太大,并存在潮湿、不利通风和难以抵御洪涝灾害的不良因素,早在上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不允许新建地窑。一般游客在柏社村所看的是翻修改造和保存较好的地窑院落,而废弃或有待保护开发的地窑在村北塬上,荒草覆盖,人去窑空,破旧不堪。
柏社地窑民居的历史渊源
柏社村有16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古时,柏社位于三原县的最北端与现在的铜川市耀州区接壤,地理位置特殊,是关中通往陕北、甘、宁的重要通道,秦汉以后屡为兵家必争之地,晋代柏社村民居于“老堡子沟”,前秦时期迁移至“胡同古道”。北魏在此建城堡,现存于村东北,城沟城形依稀可辨。隋代在古堡西南800米处建新城,今称南堡西城。
唐朝经过贞观之治,南堡又添东城。宋代柏社成为塬区商贸集镇。明代时期建立北堡,其位于寿丰寺西临,成为盛极一时的商贸集镇。现今,留有当年的商业街一条,民居街三条,明清古建民宅四院。
据柏社村村委会副主任同敏述介绍,柏社村以种植“柏树”
出名,如今村里还有许多老柏树;“社”则是祭祀土神(土地爷)的意思,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解放前,住在村里“老城”的大多是有钱人,住的是大瓦房;住在“新城”的大多是穷人,住在地下窑洞里。由于修挖地窑只需出苦力,不需要买砖瓦,为了图省钱,有些人家两户甚至三户共用一个通道。
从郭家大院出来向南一字排开,是八院保存完好的地窑,除中间两院没有住人家,其余几户人家炊烟袅袅,人气鼎盛。有趣的是,地窑院落四周都用二三尺高的砖墙圈起,院中间种着核桃树、杏树、柿子树和枣树,树冠高出地面,和地下院落形如一个“困”字。原来,当初植树时,就是为提示行人,此处设有地窑,需绕道而行,小心掉入地窑,遭遇不测。
柏社村下辖15个村民小组,808户,3700多人,耕地面积7545.9亩,是三原县较大的一个行政村。这里地少人多,地窑大多废弃,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合理利用土地,2008年,村镇两级准备填埋下沉式地窑,进行填埋复耕。就在这时,北京美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和西安理工大学四所院校经过实际考察,决定将这里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并召开了“第四届环境艺术设计论坛”,国内一批著名的设计大师参与此活动,引起人们的重视,使柏社村地窑声名鹊起,列入当地的乡村民居开发保护项目。
地窑民居即将消失 保护开发成当务之急
地窑民居如今已是昨日黄花,废弃还是保护开发成为当务之急。在村北塬上,记者看到,由于地窑长期无人居住,院内堆满荒草、垃圾,窑洞出现裂缝,面临坍塌,有的已经废弃,再不保护维修,只能填埋复耕。
记者采访时发现,尽管柏社村地窑民居还没有正式对外开放,但还是有许多游客,到此参观、体验、摄影留念。来自西安的孙女士一家四口,开车自驾游专门到此感受地窑风情,她在地窑院上拍照,她的公婆和丈夫,则在地窑院落,与住户聊天拉家常,到窑洞里边亲身体验“冬暖夏凉”的感觉。
从咸阳来的王先生一行到铜川办事途经三原,他们经过关中环线专门绕道柏社村。他说:“如今关中农村像这样保存完善的地窑很少,成了乡村民居建设的‘孤本’,很值得一看。”但也有游客表示,地窑内容单一,缺乏宣传,人气不足。
陕西摄影家协会寇运来等四位摄影家从西安开车到这儿采风拍照,用“长枪短跑”一阵狂拍,不过他们对原生态的没有修复的地窑更感兴趣,他们担心翻修后的地窑会出现“千窑一面”的情形,“那样就失去了保留的价值”。
“柏社村有一宝,空气新鲜风景好;让地窑开口说话,让黄土散发热情”。对于柏社村地窑民居的保护开发,新兴镇柏社村包村干部兼负责旅游接待的李海峰充满信心,据他介绍:2010年,柏社村改造地窑7院;2014年改造了2院;2016年,将改造5-10院,并恢复柏社村古老的集市。如今已经开始进行排水、路基、路灯等基础建设。
2013年8月,柏社村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并荣登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3月10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公布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通知》,公布全国71个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7个村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中,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据记者了解,柏社村村民除了种小麦玉米外,主要靠种苹果和养殖业为生,人均年收入6000-7000元,其中每年外出打工600多人。对于长期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现在还让他们住地窑,他们表示无法接受。他们认为地窑潮湿不通风,由于地势低洼,手机没有信号,车也开不进去,而且最怕下雨引起涝灾,“这些地窑当文物保护还行,让人居住,绝对住不惯,也难以适应。”
对此,西安市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王国琪分析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对乡村的影响,许多农村的土地和建筑被占用和拆迁,一些村民或者告别乡村在城里购房定居,或者建造了统一模式的民居建筑,那些充满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在挖掘机和钢筋水泥冲击下渐渐消失,一些具有特色的乡村民居建筑也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尽管,地窑民居年代久远,在防洪防水、抗震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但站在传统继承和民间文化的保护这个角度,应该予以保护开发利用,这些古老的具有地域风情的地窑民居一旦毁坏,无法复制,只能空留遗憾。
文/图本报记者杨立
(编辑:wsx0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