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音乐喷泉设收费座椅被指逆潮流而动

陕西传媒网
关注
在大雁塔广场,一些游客透过观景台护栏缝隙观看喷泉表演。 本报记者 曹瑞摄
本报记者 李卫 曹瑞
莫让公益性广场变了味
近日,大雁塔喷泉设收费观景台一事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大雁塔广场音乐喷泉在近期进行了全新改版,并在观景平台区域新增设了看台,共设了318个座位,供观众就座欣赏,而这些座位需要买票进入,每张票售价30元。
消息一出引发大量网友的吐槽,大多数网友对这一现象表示不满。一位游客说,“大雁塔广场不是号称西安的会客厅吗?这下好,在会客厅坐一下也要收钱了。”还有网友说:“观景收费这种小家子气的做法实在影响西安作为国际旅游大都市的形象。”还有人说,“大雁塔广场一直是西安标志性的公益广场,如今设个座位还收费,让它的美丽大打折扣。”
也有游客认为,景区提供座椅供游客观看喷泉时能够坐下观看,对年老体弱的人是一种人性关怀和照顾,是一个好的措施。适当收费是可以接受的。但20分钟的喷泉演出坐着观看收费30元,许多游客感觉收费较高。
西安大雁塔广场管理机构——西安曲江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回应中称:“在所有服务产品设计过程中,曲江文旅作为产品研发和供给方,始终坚持“配套服务同行基准”的定价原则,不以营利为目的,初心未改。“但在大多数公众眼中,座椅收费这一做法已经使原本公益性的大雁塔广场变了味。
有旅游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大雁塔作为西安的会客厅,是外地游客来西安后必到的景点之一,是西安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性的景点,其管理和服务自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景区管理者应该在做好管理和服务上下功夫,而不是把眼光放在圈地收费的小利益上。也有人说,这种行为说到底是景区管理者“门票经济”思维模式的表现。景区管理者不应着眼于小的圈地收费式的门票经济,而应在延长旅游产业链等方面提高旅游收入,更应在旅游惠民方面多做些实事。
一位旅游景区工作人员说,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舆论的关注,是因为近几年政府和旅游部门大力提倡旅游惠民,所以座椅收费的做法有点逆潮流而动,引发舆论反弹。
也有专家称大雁塔喷泉座椅收费是为了控制人流量,但其实控制人流完全可以通过别的方法,如持有老年证或身份证,年纪在60或65岁以上的老人等即可免费享受,这才是景区真正该有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
景区增加收入不能只靠门票
景区想要增加收入的行为无可厚非。而增加收入,对一些景区来说,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门票等途径来增收。目前门票收入仍是相当多旅游景点的主要甚至唯一谋生之道。全国各大旅游景区门票动辄涨价,从表面上看与运营成本上升有直接联系,但实际上是一种扭曲的“门票经济”,与思路不宽、创新不足关系更大。
陕西作为旅游大省,去年一年全省接待境内外游客14.14亿人次,但现阶段,门票收入依然是陕西旅游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占到旅游总收入的70%左右。门票经济所占比例之高,不得不让人深思,只靠门票经济,陕西旅游能否长远发展。
统计显示,国内5A级景区平均票价早已迈入“百元时代”,其中7.19%的景区门票价格在200元以上。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携程旅行网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从国内游客看,门票支出占旅游消费最重的游客比例较大,达21.92%。而门户网站上一项超过1000名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89.2%的网友认为“景区门票太贵了,门票支出已经严重影响旅游热情。”中国门票价格的平均水平占人均GDP的比例接近1%,是其他国家的10倍以上,堪称世界第一。
高票价不仅挡住了游客的脚步,也让《国民休闲计划纲要》提出的稳定景区门票价格、逐步实行低票价成为空谈。
旅游是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在内的一个系统,其中娱乐和购物弹性最大,吃、住也有广阔空间,门票只是整个旅游价值链的低附加值部分。旅游业要谋求长远发展,让消费者有更愉悦的旅游体验,就必须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将“门票经济”转型为“产业经济”、“消费经济”。
从长远来看,地方政府不应只算计门票的“小账”,还要看到降票价所带来的“大账”。因为摆脱“门票经济”能延长旅游产业链,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益,还有社会效益。
所幸“门票经济”的弊端已经引起相关业者的重视,“大旅游”的概念因此应运而生,大旅游包括了由衣、食、住、游、购、娱旅游业六大要素形成的主导产业和包括旅游产品等与其直接相关的辅助产业,以及由于经济、技术联系而间接相关的大旅游关联产业共同构成的综合性产业体系,它谋求的是整个大旅游产业系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大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不仅将加速旅游产业化进程,促进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并能有效地发展当地经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
比如作为热门旅游城市的杭州,拥有着全国知名的景点西湖,每年前往观光的游客数不胜数,假若单单发展门票,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但从2003年起,杭州提出“免费西湖”的理念,对环湖公园景点开始实行免费开放。景区每年因此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但景点的免费带动了景区商业经营价值的提升,免费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人流量的汹涌使得景区内租金等水涨船高,景区及全市旅游收入不减反增,免费开放使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单单去年黄金周七天就实现了旅游收入98.39亿元。
江西省在这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面:为破解对“门票经济”的依赖,塑造景区品牌,江西省连续多次在全省范围举办旅游景区免票月活动。一次全省113家旅游景区的免票月活动,就向国内外游客直接让利超过14亿元。
“大旅游经济”是最终目的与方向
迈向“大旅游经济”,毫无疑问是陕西旅游发展的目标与方向。2015年5月27日,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推动旅游服务向优质服务转变。
而在突破门票经济藩篱过程中,自然也要面对许多由此带来的问题,比如门票的降低带来人流量的增加,就对景区的服务、设施、管理等有了更高要求,提高服务、设施水平需要更多投入,这对景区来说也是不小的考验。但经济发展不能只算眼前帐,提高了景区的整体水平,才能让景区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需要地方政府的扶持,景区的投入,双方配合完善接待设施、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市场、培育消费热点,需要循序渐进,吸引相关产业要素向景区集聚。
改变景点旅游模式、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的现状,发展和旅游密切相关的周边服务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实现旅游业多元化发展,降低“门票经济”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推动旅游业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才能让旅游业走出“门票经济”,走向“大旅游”时代。
编后语:舍一时功利,才能求长远兴盛。很明显,“门票经济”思维不符合旅游业发展方向。未来,旅游业要逐步跨越“门票经济”的低级发展阶段,要把旅游产业链做长,把旅游产业做大,通过优化游客情景体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旅游相关消费,从中获取更大的整体效益。

